以下是版友email給我的問題
=================
甲欲殺乙,某日見一人背影酷似乙,遂一路尾隨跟蹤5分鐘後,依其穿著及走路之姿態,確定係乙無誤後,遂向其開槍射擊,子彈未中該人而正中在路旁與朋友泡茶聊天之乙,乙身亡,而該人受驚嚇回頭,甲始知其係為陌生人丙,問甲之刑事責任?
=================
這一題大約在半年前
也曾有人在高點討論區問過我
(而且是點名要我回答)
還好這篇文章我有存檔
=================
以下是我當時的回答
=================
首先要先討論幾個觀念
一丶何謂〔客觀構成要件該當〕?
就是要符合所有的客觀構成要件的〔要素〕
有那些要素呢?
〔主體〕〔客體〕〔行為〕
若是結果犯,還需要符合下列〔要素〕
〔結果〕〔因果關係〕〔客觀歸責或相當因果關係〕
接下來我要下一個極重要的小結
如果五個要素都具備=〔既遂〕
缺了任何一個=〔非既遂〕
即(無罪丶預備丶未遂,其中一個)
===================
二丶何謂〔主觀構成要件該當〕?
以〔故意犯〕為例
就是要符合所有的主觀構成要件的〔要素〕
有那些要素呢?
〔知〕和〔欲〕
接下來我要下一個極重要的小結
如果2個要素都具備=〔故意〕
缺了任何一個=〔非故意〕
即(無過失丶過失,其中一個)
===================
三丶殺人罪的〔客體〕為何?
看看刑法271條:〔殺人者.....〕
所以殺人罪的〔客體〕=〔人〕
只要是〔人〕即可
那個人皆無所謂
================
四丶〔知〕的範圍為何?
假如果A心情不好,隨便砍殺路人B
很顯構成故意殺人既遂
如果A為下列抗辯:
(一)〔故意〕必須要有〔知〕和〔欲〕
(二)我〔不知〕那個路人是誰?名字?都〔不知〕
(三)我欠缺〔知〕的要素,所以〔非故意〕
(四)你告不了我!你告不了我!喔耶 ^o^y
請問,A的詭辯有無道理?
所以這就要討論〔知〕的範圍為何?
那些東西必須要知道?那些不需要知道?
關於此點,學說有很多(跳過不討論)
小弟我採用的是少數說(但和通說的結論99%會相同,所以別怕)
只需要對客觀構成要素的
〔主體〕〔客體〕〔行為〕這三個事實有〔知〕和〔欲〕即可
而A知道〔主體=A〕
而剛才又說過殺人罪的〔客體〕=〔人〕
A雖然不知被殺的人是B,但至少A知道〔客體=人〕
最後,A也知道〔行為=殺〕
所以本案之中
必須要〔知〕和〔欲〕的〔主體〕〔客體〕〔行為〕這三個事實
A都有〔知〕和〔欲〕
所以該知道的,A都知道了,其他的東西不知道,根本也無所謂
所以本案之中,A絕對是有〔故意〕
======================
回到本題目
甲對丙開槍(誤丙為乙)
結果打歪了,打死乙(無心插柳柳橙汁?)
我們分開討論,先討論殺丙的部分
=======================
一丶客觀構成要件要素是否該當?
〔主體=甲〕〔客體=丙〕〔行為=殺〕
〔結果=沒打中,人沒死,沒結果〕
客觀構成要件要素缺了幾個=非既遂
但因為甲〔開槍=著手=未遂〕
所以客觀的部分=〔未遂〕
=======================
二丶主觀構成要件要素是否該當?
故意要有〔知〕和〔欲〕
那些要知和欲?
〔主體〕〔客體〕〔行為〕這三個事實有〔知〕和〔欲〕即可
甲很明顯知道〔主體=甲〕〔行為=殺〕
但〔客體〕的部分,誤丙為乙,是否有影響?
剛才說過殺人罪的〔客體〕=〔人〕
只要知道對方是〔人〕即可
甲知道開槍的目標是〔人〕
所以甲對於〔主體=甲〕〔客體=人〕〔行為=殺〕
都有〔知〕和〔欲〕
所以主觀構成要件要素的〔知〕和〔欲〕皆具備
甲主觀上是〔故意〕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結論:甲殺丙的部分
主觀=故意
客觀=未遂
甲殺丙的部分構成〔故意殺人未遂〕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接下來
我們再來討論,打歪了,而打死乙的部分
=======================
一丶客觀構成要件要素是否該當?
〔主體=甲〕〔客體=乙〕〔行為=殺〕
〔結果=乙死〕〔因果關係=有〕〔客觀歸責=有〕
客觀構成要件要素全俱備=既遂
所以客觀的部分=〔既遂〕
=======================
二丶主觀構成要件要素是否該當?
故意要有〔知〕和〔欲〕
那些要知和欲?
〔主體〕〔客體〕〔行為〕這三個事實有〔知〕和〔欲〕即可
甲很明顯知道〔主體=甲〕〔行為=殺〕
但〔客體〕的部分,是否有〔知〕?
剛才說過殺人罪的〔客體〕=〔人〕
只要知道對方是〔人〕即可
而甲雖然瞄準丙,但應該〔知〕道旁邊有個〔人〕
(該人即坐在旁邊泡茶聊天的乙)
但有沒有〔欲〕呢?
各位都知道,故意的知和欲,〔認定的時間點〕=〔行為時〕
所以應以〔開槍時〕來判斷甲的知和欲
〔開槍時〕是〔欲〕殺〔左邊〕的人〔丙〕
〔開槍時〕對〔右邊〕的人〔乙〕根本沒有〔欲〕
所以主觀構成要件要素的〔知〕和〔欲〕,甲缺了一個
甲主觀上是〔非故意〕
接下來只好討論有沒有〔過失〕
一堆人坐在附近泡茶聊天,難免會打歪打中別人
所以很明顯甲有〔過失〕
所以甲主觀構成要件該當〔過失〕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結論:甲打歪打中乙的部分
主觀=過失
客觀=既遂
甲打歪打中乙的部分構成〔過失致人於死〕
甲對丙成立〔故意殺人未遂〕
甲對乙成立〔過失致人於死〕
最後,再來討論〔競合論〕
甲只開了一槍
很明顯是〔一行為〕
一行為觸犯2個罪名
所以是〔想像競合〕
從一重〔故意殺人未遂〕
==============
總結論:甲成立〔故意殺人未遂〕
PS1:
大家一定會好奇一個問題
〔甲原本就想殺乙啊,為何不是故意呢?〕
還記得刑總課本在教〔故意〕時
都會提到一個例子
甲想殺乙,某日甲開車不小心撞死路人
下車之後才發現該人是乙
甲見到仇人乙死亡,為之欣喜若狂
試問〔甲為故意殺人即遂?或過失致人於死?〕
呵呵
相信大家心中都有答案
故意或過失的判斷時點
是指〔行為時的知和欲〕
PS2:
大家都有一種倒果為因的壞習慣
大家都是先判斷本題是〔客體錯誤〕或〔打擊錯誤〕
然後再去用三階論判斷
這感覺就好像法官先判斷被告是否有罪
然後再來調查證據一樣
融會貫通比死背專有名詞或套公式還重要
- Dec 30 Sat 2006 17:51
打擊錯誤 or 客體錯誤?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